|
【艺术】“地下画廊”——魏晋墓群绘画艺术 |
【yishu】2010-8-15发表: “地下画廊”——魏晋墓群绘画艺术 说起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我们会马上想起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几乎是每一位画家都耳熟能详的。顾恺之是“传神论”的缔造者。他提出“以形写神”,在绘画中十分注意刻 “地下画廊”——魏晋墓群绘画艺术说起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我们会马上想起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几乎是每一位画家都耳熟能详的。顾恺之是“传神论”的缔造者。他提出“以形写神”,在绘画中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和复杂性。他认为作画,描绘“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雁难”。他的《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绘画理论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专门画论,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对于他的绘画艺术我们也只能从传世的唐代摹本中欣赏了,毕竟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魏晋时期的名家书画原作。流传下来的同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也是唐代的摹本么!要想了解魏晋时期的绘画真实状况,只有从出土的魏晋墓葬中的壁画上了。在美术史和绘画史书籍中看到有关魏晋时期的壁画作品多次了,但是看到壁画原作我还是头一次,这就是几天前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博物馆内。 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酒泉、嘉峪关两地,约有古墓葬3000余座。目前以挖掘了13个古墓,出土了750多幅砖壁画,被誉为“地下画廊”。每块砖的横面为画面,以白灰作底色,墨线勾绘,填以赭石、石黄、白色、浅石绿等色。画面皆画墓主人生前有关的事。绘有农桑、畜牧、井饮、庖厨、屠猪、宴饮、林园、狩猎、屯垦、营垒、出行、奏乐、博弈、放马、放牛、播种、打场等生活场景。其中一幅《驿使图》砖壁画,描绘了1600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景,十分珍贵。这批古墓的绘画,用笔粗放,既写实又写意。看不出有底稿的痕迹,放笔直取,线条飘逸,用色随意。每一幅画好像就是用十来分钟,一挥而就的感觉,很像在宣纸上作画。可以说,是真正的写意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的画法评价说:“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我看用在这些砖壁画上倒是很合适的。当然这些“画家”并不是什么大家,只是当地的民间艺人而已。但是正是这些极为普通的民间艺人却创造出了伟大的写意作品——自然、朴实、率意! 我在博物馆中把所有能展示出来的砖壁画全拍照下来了。在回京的路上我反复欣赏着这些画面,仔细观察画面中每一笔的用线和用色。我不知这些“画家”创作这些画面时是否有写生稿还是脑子里的记忆,但是生动的人物造型和准确的动物动态,以及弓箭、耕犁等生活劳动用具等都表现的栩栩如生。然而,“画家”又不被人物、动物、道具等形象所拘谨,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动人的画面。画面中没有任何背景,只是通过人物和动物的动作、动态,就把地点环境空间等交代出来。很像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背景,“三五步走遍天下,二三人百万雄兵”。背景就在演员身上,演员的歌舞就是背景。背景不是固定的,是流动的,变化的。可以说中国人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背景这一概念。他们“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相马法》)。这是多么卓拔的,写意的审美观啊!“画家”们只看到扶犁甩鞭的农夫和抬蹄奔走的牛;只看见骑马拉弓的牧人和中箭仍在狂奔的山羊;只看见一手持鞭一首牵驼的西域人和行走缓慢的骆驼。其它一切,视而不见,“不见其所不见。”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人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方法,完全迥异于西方写实的绘画方法。 另外,嘉峪关魏晋墓群出土的这些砖壁画,就像我们现在陶瓷铺贴用的“花片(砖)”一样,是镶在墓室的砖墙之中的。我不知到西方的“花片”、“腰线”启用于何时,但至少1600年前,在中国这种“花片镶嵌”方法已经在使用了,而且是用于墓室!值得一提的是“地下画廊”的建筑艺术很有特色: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原理,结构严谨,采用干砖垒砌的形式,不用任何黏合剂地方法修建而成。 郭 强 艺术yishu相关"“地下画廊”——魏晋墓群绘画艺术"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艺术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艺术yishu的支持,对于“地下画廊”——魏晋墓群绘画艺术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瓷砖相关 艺术陶瓷艺术玻璃艺术马赛克艺术总监艺术瓷砖艺术节,本资讯的关键词:艺术 |